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蘭科知識

首頁 > 自然教育 > 蘭科知識

【每周一花】花開正當時——小葉兜蘭之二

時間 :2018-12-18 13:32:39作者 :蘭谷君點擊量 :5598
1936年—1938年期間 ,我國兜蘭屬最早的研究者和奠基人唐進和汪發纘教授在歐洲各國大標本館研究收藏在那裏的中國和鄰國的蘭科植物標本時發現了小葉兜蘭的標本 。他們回國後將其命名為Paphiopedilum barbigerum ,於1940年作為我國特有的新種發表 ,該種被列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 ,亟需保護

小葉兜蘭的發現

1936年—1938年期間 ,我國兜蘭屬最早的研究者和奠基人唐進和汪發纘教授在歐洲各國大標本館研究收藏在那裏的中國和鄰國的蘭科植物標本時發現了小葉兜蘭的標本 。他們回國後將其命名為Paphiopedilum barbigerum ,於1940年作為我國特有的新種發表 ,該種被列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 ,亟需保護 。

該種曾一度認為已經絕滅,直到1986年發現活體植物後才重現花容供人們欣賞 。過去小葉兜蘭僅在我國廣西和貴州有發現 ,後來在廣東 、雲南 、越南北部均有發現 。

溫柔的陷阱——小葉兜蘭的傳粉騙術

小葉兜蘭的傳粉者是雌性爪哇異食蚜蠅和黑帶食蚜蠅 ,這兩種食蚜蠅是食花粉的 。令人奇怪的是 ,小葉兜蘭的花葯是藏在退化雄蕊的背後 ,不易被發現 ,不像其它的開花植物種類 ,比較直接地將花粉顯露出來吸引昆蟲的眼球 ,也沒有特殊的氣味 ,小葉兜蘭究竟使了什麼招術讓這兩種食蚜蠅心甘情願地給它當苦力呢?我們通過跟蹤觀察發現了其中的秘密——欺騙性傳粉 。原來小葉兜蘭退化雄蕊中間的亮黃色瘤狀突起 ,就是模擬其它同期開花植物的花葯 ,通過視覺吸引這兩種食蚜蠅 。

當食蚜蠅落到中間光滑的亮黃色瘤狀突起時 ,由於自身的大小和與之相對應的花的特殊結構 ,它很快滑落到唇瓣特化的囊內 。小葉兜蘭特化的囊狀唇瓣呈拖鞋狀 ,囊深口大 ,這種特殊的結構對於昆蟲來說是一個溫柔的陷阱 ,昆蟲一旦失足掉進這個陷阱 ,昆蟲就只能沿着兜蘭設計好的路線爬出來 ,在出來的過程中 ,昆蟲背部就會觸及兜蘭的柱頭和花葯 ,從而替小葉兜蘭完成傳粉的任務 。在此我們不得不感嘆蘭花的模仿偽裝能力 。

TIPS

AL :花葯和唇瓣頂端間的距離;

SL :柱頭與唇瓣內部表面的高度;

DP :唇瓣從入口到低部的深度;

ST :退化雄蕊 。

繁育研究

小葉兜蘭繁殖方式有無性繁殖(分櫱)和有性繁殖(種子萌發) 。通過野外考察發現自然狀態下小葉兜蘭的新芽生長率 、結實率和種子萌發率都很低 ,自身繁衍較困難 ,加上人們長期的過度採挖 ,野生資源急劇減少 。近年來 ,為挽救小葉兜蘭的瀕危狀況和滿足市場需求 ,人們開展了小葉兜蘭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實驗 ,已取得了成功 ,建立了小葉兜蘭的人工快速繁育技術體系 。

小葉兜蘭組織培養選用的外植體是成熟的種子 ,通過無菌萌發可以快速獲得大量的無菌組培苗 。小葉兜蘭從授粉到蒴果成熟需要360天左右時間 ,不同種胚的發育階段對萌發的影響很大 ,如何確定播種的最佳採種時期和最適的組織培養條件是小葉兜蘭組織培養的關鍵問題 ,也最核心的技術 。學者們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 :小葉兜蘭授粉後255天的種子萌發率最高 ,適宜的基本培養基為1/4MS和1/2MS ,培養溫度為(25±2)℃,光照強度為30~40 mmol·m-2·s-1 ,光照時間為12h·d-1 。

參考文獻 :

1.尤佳研 ,張毓 ,劉岩 ,程瑾 ,潘會堂 ,張啟翔.小葉兜蘭的種子發育和無菌萌發.植物地理學報.Plant PhysiologyJournal 2014,50(3):275-282

2.王蓮輝 ,魏魯明 ,姜運力 ,潘德權 ,馮育才.小葉兜蘭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植物生物學通訊.第46卷 ,第11期 ,2010年11月

3.Shi, J., Luo, Y. B., Bernhardt, P., Ran, J. C.,Liu, Z-J., Zhou, Q. Pollination by deceit in Paphiopedilum barbigerum(Orchidaceae): a staminode exploits the innate colour preferences of hoverflies(Syrphidae). Plant Biology 11:17–28 (2009).

相關新聞

走進蘭谷

蘭谷之聲

保育科研

自然教育

蘭谷產業

掃一掃 ,關注公眾號

伟德国际·BETVlCTOR(中国) 地址 :深圳市羅湖區望桐路889號    郵箱 :conservation@jdaihsp.com   電話 :+86-755-25711651  粵ICP備19005392號